随后,调研团来到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现场。该项目是“十三五”期间优先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承建,是我国首台高能量同步辐射光源,也是世界上设计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
自2019年启动建设以来,HEPS历时六年基本完成加速器和14条首期光束线建设。2025年3月启动带光联调,标志着装置正式进入冲刺阶段。HEPS通过精密加速电子束产生高品质光,从而实现物质微观结构的多维度、原位、实时观察,用于能源环境、生命医药、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HEPS工程总指挥潘卫民向媒体介绍园区内情况(赵紫宸摄)
“这是一把极精细的‘光尺’,可以解析复杂材料中的微观结构演变。”中国科学院高能所研究员、HEPS工程总指挥潘卫民介绍。
在谈到设施未来发展还有哪些亟待打破的机制时,潘卫民告诉记者,团队正在探索一种更具开放性与协同性的新机制——鼓励企业直接参与大科学装置的共建与投资,并实现设施资源的共享。这一设想的核心是打破传统科研与产业之间的界限,让企业的实际需求进入科研环节前端,从而实现服务定制化与成果转化的同步推进。
潘卫民指出,多渠道争取资金模式不仅有助于缓解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金压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科研工作的目标导向性与应用价值,实现科研方与企业方的“双向奔赴”。当前的瓶颈在于,科研机构往往难以精准把握企业所需,而企业也对科研平台的能力储备缺乏了解。若能建立更加紧密、高效的对接机制,将有望显著提升大科学装置的运行效率与应用精度,为国家战略需求和工业技术升级提供强力支撑,推动更多具有原创性和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加速涌现。
作为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市共建怀柔科学城的核心装置,HEPS不仅填补了国内高能同步辐射空白,也代表着“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典型突破。面向“十五五”,进一步提升其与制造业、能源、新材料等关键产业的协同深度,为政策设计提供重要支撑。
原文链接:中国发展改革报社